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,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

以后再说X

汝州名称由来及汝州曾用名、别称和雅号

发布时间:2024-03-26 11:39:30    点击率:

地名是山水、城市、村庄的符号,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,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。

作家冯骥才在《地名的意义》里写道,“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,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,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。”

历史地理学、现代地名学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曾说:“地名是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,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;记录了自然环境变化,有丰富的科学内涵,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,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。”

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,传承着一个地方的风土、历史、文化基因,藏着由乡音、乡情合成的乡愁故事。

汝州在地质时代形成的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条件,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宜居的良好环境,使这个地域成为华夏文明孕育、成长和壮大的中心地带。在文明进程中,汝州曾使用多个名字,有的昙花一现成为历史,有的成为永恒沿用至今,有的则化为别称、成为雅号……

让我们从这些地名中一起来窥探汝州在历史长河中成长的踪迹。

汝海图

《钦定春秋传说汇纂》郑国地名“汝上”

汝州

汝州是汝州人心心念念的名字。

汝州,是个复合词地名,按地名构成,汝是专名,指汝水(河),州是通名,指一级行政区划,意为汝河流域的一个郡州级政区。

隋代始有汝州。隋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,实现了中华国土的大一统。为拱卫洛阳东南门户的安全,将洛阳辖的梁县析出,置新郡管理。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》之《汝州建置沿革考》:隋初置伊州,大业元年始改曰汝州,以汝水为名。寻改为襄城郡,以梁县属之。

这是汝州地域第一次称汝州,州治先后驻梁县城和承休城。

这时的汝州是个郡级单位,管辖承休、梁翟(今禹州)、东汝原、汝南、鲁、犨等8县。

唐代汝州。唐承隋制,汝州最多时管7县,分别是梁(今汝州东部)、叶、襄城、郏城、鲁山、龙兴(今宝丰)、临汝(今汝州西部含汝阳县大部)。同样,汝州是7县共同的汝州,但州治驻梁县城(今汝州城)。

宋代汝州。宋代汝州为三辅州之首,最多时管6县,分别是梁县(辖今汝州地)、郏县、襄城、叶县、龙兴、鲁山。州治驻梁县,也就是说汝州城与梁县城同城。

金代汝州。公元1127年,汝州被金占领,汝州地属金国。金承宋制,汝州领梁、郏城、鲁山、宝丰、叶县、襄城6县。州治驻梁县城。

元代汝州。公元1234年,蒙古灭金,汝州地归属蒙古。公元1271年,忽必烈建立元朝,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。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,领梁、郏县、鲁山3县,宝丰废县为镇,归梁县管辖。汝州自设立以来,实为历史地位最低的时期。

明初的汝州与明成化后的汝州直隶州。明承元制,地方实行省、府、州、县四级行政管理,河南辖8府13州105县,洪武初将州、府所驻的县与州、府合并,使府、州有了直辖地,同时辖原来的属县,类今天的省辖市和市管县。府、州与驻县合并后河南辖县降为92个,所辖县中,州辖31个,府直辖61个。县省入州后汝州地域存在1600多年的梁县被取消了名号,与州名合二为一升格汝州。

夹在府和县之间的州承于元代,不利于地方的管理和州域经济的发展,明初在南方已有调整,即将小州降为县,将大州升为府或改称直隶州由省直辖。

1475年4月,将汝州东南域析出设立宝丰县,汝州领3县。1476年9月,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,奉宪宗皇帝之命在南方巡察,受南方直隶州启发,建议将汝州升格为直隶州作为试点,得到批准。同年12月,在汝州西部设立伊阳县(今汝阳),划原嵩县、鲁山、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,汝州领鲁、宝、郏、伊4县。汝州升为直隶州后,实为河南的第9个府,排在8府之后。这个时期的汝州直辖地大于现在的汝州。

成化之后的汝州称汝州直隶州,又称直隶汝州,意为直接归省管辖的州。明代河南有13个州,汝州是唯一的直隶州。

清沿袭明制,河南省仍辖8府1州。雍正二年,升许州(今许昌)、陈州(今周口)、郑州、禹州、光州(今信阳)、陕州(今三门峡)6州为直隶州。河南省辖8府7州,基本同现在的省辖市相当。汝州为直隶州之首,领鲁山、宝丰、郏县、伊阳4县。清道光二十年出版的“汝州志”称《直隶汝州全志》。

1913年省下取消府、州建制,汝州直隶州改为临汝县。存在1300多年的汝州一名成为历史。

今天的汝州。1988年6月25日,民政部《民行批10号》批复:撤销临汝县,设立汝州市(县级),由省直辖。以原临汝县的行政区域为汝州市的行政区域。

今天的汝州是个省直管的县级市,与历史上的汝州相比是个不同概念的名字。

汝海

汝海是出现在唐宋诗文中的汝州别名,形成于唐尧为帝时的晚期。那时因气候变化,数年间连降暴雨,历史进入大洪荒时期,两山之间的汝州大地被洪水淹没,成为“汝海”和“汝阳江”,远古文明受到灾难性的毁灭。为救民于水荒,大禹受命治水,采取导的办法,终于将河水归流大海。洛阳、汝州一带世代相传的“打开龙门口,辙干汝阳江”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。龙门口的打开,将集中汝河谷地向东而流的“汝阳江”一半水流向北导入了黄河,形成了后来的伊河。分流后的汝河再经大禹的进一步疏导归入淮河入海,汝州大地再度呈现勃勃生机。

汝海曾经很大,西北至龙门山,东南至平顶山,大禹治水后缩小到汝州盆地,唐代流经汝州的汝河段很宽阔,汝州城就建在汝河的北岸,或许汝河就是汝州城的南护城河。

古往今来,浩瀚的大海一直是人们的向往。汝海就成了汝州的别名,就成了汝人对故土曾有过浩瀚大海季的自豪。在唐宋诗人眼中,汝州就是汝海。李白《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》:“朝发汝海东,暮栖龙门中。”唐代诗人刘禹锡任汝州刺史时与白居易和诗:“汝海崆峒秀,溱流芍药芳。”白居易《和刘汝州酬侍中见寄长句因书集贤坊胜事戏而》:“洛川汝海封畿接,履道集贤来往频。”唐郑愔《贬降至汝州广城驿》:“近郊凭汝海,遐服指江干。尚忆趋朝贵,方知失路难。”苏轼《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》:“似闻遗墨留汝海,古壁蜗涎哥垂涕。力捐金帛扶栋宇,错落浮云卷新霁。使君坐啸清梦余,九叠衣纹数衿袂。他年吊古知有人,姓名聊记东坡弟。”

霍国

霍国是商、周时期分封在汝州的侯国,都城在汝河南岸的庆阳古城一带。

夏末期,建都于汝河南岸的霍国强大起来,成为夏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。商朝,“霍”作为灭夏有功的侯国,地位得到巩固,管辖南到伏牛山,东到历国(今禹州),西至崇(嵩县),北至登封一带,属豫州。

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带大军进攻朝歌,霍侯闻讯带兵北上勤王。当霍侯将过黄河时,闻朝歌已被武王攻占,商王帝辛(纣王)登上鹿台自焚身亡,攻打霍地一支大军正向南进发,便下令撤军回霍地布防。由于霍地有山、水天险相助,攻打霍地的部队没能取胜,武王只好带着攻占朝歌的主力来助战。大军压境,霍侯为保全臣民,只好出城投降。

霍侯投降,周武王封八弟叔处为霍侯来管理前朝的遗民,殷姓霍国改主为姬姓霍国。按灭人国不灭人祀的周制,在霍城西南划出一个区域,封地300户为前朝霍侯的食邑,仍称霍,实为一个中等的村落。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》(1993年,广东教育出版社):霍国,商、周方国一,在今河南汝州市县(市)西南,周武王克殷,擒霍侯于此。春秋为邑。

汝州为中华霍姓的发源地。《路史》霍:侯爵,武王擒之。汝之梁县西南七十里有故霍。《世本》云:霍国真姓。今本做姬姓(霍),知非晋霍。山西《平定霍氏家谱》记,霍氏起源有二:一出自殷姓,商代汝州为霍国,国都在今河南省汝州市汝河南古城一带;二出自姬姓,以国名为氏,始祖为周文王第六子,周武王的弟弟叔处。

汝坟

周武王去世后,成王继位。因成王年幼,由周公和召公辅政。因传周公、召公专权,商纣子武庚就联合管叔、蔡叔、霍叔等人,勾结徐、奄等东方夷族反叛。周公奉命出师东征。管叔和蔡叔因是主谋,被杀国除。霍叔因听了儿子的劝告中途知返,将霍地收归周天子所有,迁霍叔去山西另择地食邑,就是后的山西霍地。

汝州成为王畿之地后,一切按周天子制定的制度行事,因天下尊崇,为汝州地赢得了数百年的良好发展环境,汝州人口快速增长,土地开垦加快。为防汝水淹没土地,就在汝河两岸筑造大堤防护,堤上植树,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那个时期的河堤叫坟,坟通“濆”:沿河的高地。

汝河大堤叫汝坟。《诗经》中的《汝坟三章》描述的就是汝州的一位少妇在汝河大堤上砍柴时思念丈夫的诗,是最早歌颂汝州风土人情的诗。

《诗·周南·汝坟序》:“《汝坟》,道化行也。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。”后因以“汝坟”称美教化广被之国。南朝宋王韶之《宋宗庙登歌·高祖武皇帝歌》:“功并敷土,道均汝坟。”

因“汝坟”为道化行地,唐宋以来“汝坟”同“汝海”一样为汝州之地的别称。唐代洛阳诗人祖咏移居汝州,在汝北建汝坟山庄,写诗有《汝坟别业》《汝坟秋闻百舌鸟》《汝坟田家即事》《归汝坟山庄》等。唐孟浩然《行至汝坟寄卢徵君》:“行乏憩予驾,依然见汝坟。”唐江南诗人沈千运移居汝州在北山建别业,写诗有《汝坟示弟妹》收入《全唐诗》中。孟郊有诗曰:“汝坟蒙从弟楚材见赠,时郊将入秦,楚材适楚。”宋梅尧臣《汝坟贫女》:“汝坟贫家女,行哭音凄怆。”明诗人严嵩《行次汝坟》:“汝坟百家市,依依墟土间。”明汝州知州朱维京《崆峒山》:“千年玄旨留山麓,七娃灵光在汝坟。何用蓬莱寻海上,中原自有广成君。”

梁国

梁,指东周时期的梁国。

梁国虽然不能代表今天的汝州,却是梁县的源头。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迁都洛阳后,汝州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,就将汝坟地封给自己的三个儿子。梁便是其一子姬唐的封国,治在今王寨乡庆阳古城一带。“梁”名从姬唐始,被汝州使用了两千多年,直到明代将梁县省入汝州。清《方舆汇编·汝州典·汝州封建考》:“梁,周平王子唐之所封也。在汝州承休城西四十里有梁城是也。”梁城本是商、周时期的霍城,改为梁有三因:一则霍城北依汝河、南临霍河,四周桥梁众多;二则梁地河道纵横交错,河堤、鱼梁密布;三则霍国四周环山,山梁相接成为天险。《诗·大雅·大明》:造舟为梁,不显其光。孔颖达疏:造其舟以为桥梁。这众多的“梁”元素不能不说是改霍为梁的理由。

梁国管辖范围较大,南与楚国为界。有则成语叫楚梁交欢,就发生在梁国与楚国边防军之间的故事。

汝州是姬姓梁氏的发源地。

汝川

汝川是汝州的别称。川是象形字,本义是河流、水道,也指山间的平地。汝州北依嵩箕,南接伏牛,中间汝河东西穿行,具备了川字的全部要素。

《路史·郡国》周:平王子秀封在汝川,秦灭之为汝南郡。光武封姬常为周承休公,居麻城,今在汝之梁县。清《方舆汇编·汝州典·汝州封建考》:“周,平王子秀之所封也,后为秦灭之其地,即承休城,光武封姬常之所也。”康熙三十四年《汝州全志·古迹志》:“周承休城,子城东,光武封姬常为周承休公,主周祀,即此地。隋曰承体县,唐改为梁县。”说明姬秀周国的都城在今汝州城塔寺社区一带。

《元和姓纂》:周平王次子秀,别封汝川,因家焉。汝州是姬姓周氏的发祥地。

唐诗人欧阳詹《汝川行》“:汝坟春女蚕忙月,朝起采桑日西没。”唐祖咏《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》:“花繁上林路,霜落汝川湄。”金元汝州僧医在《澹寮集验秘方》一书自序中落款为“汝川释继洪书”。清风穴主持憨休禅师诗《汝川晚行》:“风穴几时到,晚行不暂停。暝沙博雁白,沆瀣閟峰青。担人肩知重,途遥杖觉灵。翻思黄面老,雪夜睹明星。”清风穴寺方丈释海月《风穴寺》:“汝川名胜地,古寺白云间。路绕萦纡水,桥连断续山。亭芳花满砌,院阔草频删。不是东坡至,松门镇日闲。”

陆浑

东周分春秋和战国。春秋初期,特别是周平王在位的50多年,东周相对平安,汝州地因周天子的照应得到了长足发展,度过了辉煌的百年时光。周平王死后,周王室的势力不断减弱,形成了地方诸侯当家的春秋五霸的局面。春秋中期,从秦地逃至汝州西南陆浑一带的蛮氏人口增多并强大起来,就沿汝河出山,攻占了汝州地,梁侯、周侯等只好带着近族逃往他处。所以汝州志有春秋为戎蛮之邑之说。蛮氏占据物产丰富的梁地后,联合晋国四东征西战,烧杀抢掠。

故宫博物院存有一件汝瓷碗,上有乾隆题诗:“秘器仍传古陆浑,只今陶穴杳无存。却思历久因兹朴,岂必争华效彼繁。口自中规非土匦,足犹钉痕异匏樽。盂圆切己近君道,玩物敢忘太保

言。”乾隆皇帝把汝州称为古陆浑。

汝上

唐杜佑《通典》。汝州(今理梁县)在周为王畿。春秋时,戎蛮子之邑,亦楚郑二国之境。七国时属韩。

楚国占领汝州不久,郑国在晋国的帮助下打败了婪国,将楚国梁地收归郑有。或许郑人认为梁地是汝水的上等居住地,就将梁地改名为“汝上”。名见清《钦定春秋传说汇纂》之郑国地名。

郑之后“汝上”作为汝州别称散见诗文中。唐司马扎《送进士苗纵归紫逻山居》:“汝上多奇山,高怀惬清境。”宋苏辙《赠蔡駜居士》:“结茅汝上只三间,种稻城西仅一廛。”明方应选任汝州知州时编一诗集,名为《汝上诗文》。明清时期,汝州风穴寺文僧和当地文人成诗社“汝上莲社”。清代汝州进士甄士林在道光五年编有《诗经音韵谱》五卷,书上特注:汝上甄士林撰。甄士林把汝上作为自己骄傲的故乡。

南梁

南梁是战国(公元前475年~公元前221年)时期汝州称谓。战国前期,汝州为郑国,名汝上。周烈王元年(公元前375年)韩国灭郑国,废“汝上”恢复“梁”,为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,称之为“南梁”,治地仍为梁城。历史上有名的《南梁之难》就发生在汝州。《战国策·齐一》:“南梁之难,韩氏请救于齐……韩自以专有齐国,五战五不胜,东诉于齐,齐因起兵击魏,大破之马陵。魏破韩弱,韩、魏之君皆朝田侯。”

南梁之难也称南梁之役,发生在公元前344年。齐国军师孙膑施以“减灶之计”将魏将庞涓杀死于马陵道,活捉魏太子申,就是孙膑报庞涓之仇的《马陵之役》。

韩之后,南梁一名作为汝州的文化符号长期被人们使用。宋代朝散大夫令狐相如为汝州进士吴几复撰写的《吴公读书庵记》开篇句为:“南梁据嵩高之麓,接颍水之源,其距洛师踰百里。”直接用南梁代替汝州。

梁县

梁县是狭义汝州的曾用名,管辖范围与今汝州相当,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朝初年使用了近1600年。

秦始皇灭东周后,将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安置在梁邑,就是战国时的南梁城。不到一年,周天子懵,国除。在梁邑设梁县,辖地与今天汝州辖地相当,归治在洛阳的三川郡管辖。

两汉承秦制,汝州地仍为梁县,治在梁城,归治在洛阳的河南伊管辖。东汉刘秀将开国大将邓禹封为梁县侯。

魏晋南北朝承之,均为梁县,属治在洛阳的郡或府管辖。

隋代汝州地大部分为梁县,归治在梁县城的汝州管辖。

唐代汝州地除临汝镇、温泉、庙下等地外为梁县,归治在梁县城汝州管辖。唐代名相柳浑,就是汝州梁县梁城里人。

宋代今汝州地为梁县,归治在梁县的汝州管辖。

金代承宋制,今汝州地仍为梁县,归治在梁县城的汝州。金军事家完颜宗弼(金兀术)封地,封号为梁王。金兀术死后葬汝州,墓在汝州东完庄附近。

元朝梁县地域很大,包括今汝州全部、宝丰和汝阳大部。归治梁县城(今汝州城)的汝州管辖。

明承元制,今汝州地名为梁县。洪武年间,朱元璋下令,将府、州驻的县取消与府、州合并,汝州所驻的梁县就省入了汝州。至此存在近1600年的梁县名因与汝州合二为一而消失。

临汝

临汝是大家熟悉的名字,因1988年前汝州曾叫临汝县。但今人鲜知的是,临汝是个古老的汝州曾用名,反复使用四次。

汉代的临汝侯国。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“:元光三年(公元前132年),天子封灌婴孙贤为临汝侯,续灌氏后,八岁,坐行赇有罪,国除。”这里的“临汝侯”是“临汝侯国”的国君。存在仅8年。灌贤治下的“临汝侯国”,史学家一致认为在今汝州境内。从近年汝州城周发现众多汉墓分析,很可能现在的汝州城区就是临汝侯国的国都。

唐代的临汝郡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唐玄宗改州为郡,汝州更名为临汝郡,郡治仍驻梁县。至德三年(公元758年)二月,肃宗改元乾元,改郡为州。临汝郡改回汝州。临汝郡在唐代存在17年,见证了大唐由盛变弱的原因和开端。至德之后,州级建制常出现有两个名字,前州后郡,或称州名郡号,连在一起称:汝州临汝郡。当然,这时的汝州临汝郡是梁县(今汝州辖地)等7县共用。

唐代的临汝县。宋《太平寰宇记》卷八“汝州”载:“废临汝县,在州西六十里,本汉梁县地,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割置,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逻川,置以邑城南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。至贞元八年,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,因移于东北李城驿之侧,近当大路。周显德三年,废入梁县,其地为镇。”

宋代的郡号临汝。宋代实行州县制,但同时使用了郡号。宋潘自牧《记纂渊海》卷十九“郡县部”:汝州,郡号临汝。《宋史》人物志:寇瑊,汝州临汝人。苏辙《思贤亭》诗有“杨公守临汝,俯仰八十载。”黄庭坚有《晓起临汝》诗。

民国后的临汝县。1912年1月1日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。1913年2月,将省下原府、直隶州、散州直管地等全部裁改为县,汝州直隶州改为临汝县。“临汝县”名再次出现在汝州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了民国的县名,直到1988年临汝县改为县级汝州市,存在76年。临汝县淡出成为记忆。

汝阳

汝阳,是有宋以来常见于诗文中的汝州别称。唐代汝州和梁县城移址今汝州城区后,因居汝水北岸,有汝阳之雅称。李隆基封长兄李宪(因让位于李隆基称为让皇帝)的长子李琎为汝阳王,封地在汝州。唐刘希夷《秋日题汝阳潭壁》:“独坐秋阴生,悲来从所适。行见汝阳潭,飞萝蒙水石。”宋代词人杨亿任汝州知州期写有赞美汝州山水和人文的100多首诗词,结集为《汝阳》,另有《汝阳杂集》20卷。杨亿与宝应寺的法昭互有禅语问答,后又收集多位禅师语录,合编为《汝阳禅会集》13卷。苏辙《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》:“绍圣元年四月,予以罪谪守汝阳,间与通守李君纯绎游龙兴寺。”宋李廌《汝州王学士射弓行》:“汝阳使君如孙武,文章绝人喜军旅。”这里的王学士是指汝州知州王寀。宋周邦彦《开元夜游图》:“连催羯鼓汝阳来,一抹鲲弦薛王醉。”诗中指的是汝州鲁山制造的花瓷羯鼓。金元时期曾称汝州望嵩楼为汝阳楼。

汝阳明清时期为汝州郡名。《明一统志》:汝州,“郡名汝阳”。清代建造的州学称汝阳书院。明代《辽东志》:“滕昭,河南汝阳人。气岸魁伟,文学该博。”清道光《直隶汝州全志》汝阳书院:“在西大街,旧借作州判团缺裁复为书院,国初巡道张汧建,康熙癸卯州守贺宏源恢复扩旧址捐廉重建。”汝阳书院清末改为汝阳中学堂,民国改为临汝十中,今天望嵩小学所在地。

汝州历史还曾出现较为短暂的郡名和县名,如西汉时期的承休国(今米庙镇北,王莽改为嘉美国)、成安国,东汉时期的承休县和成安县,北魏时期的汝北郡(治阳人城,今官庄古城一带),辖南汝原县(治在今城区)、治城县(今城西春店一带)、石台县、东汝原县(今纸坊一带),东魏时期的汝北郡(治梁雀坞,今米庙镇北)和汝原县(今汝州城区),北齐时期的和州(治汝原县,今汝州城区)等,因存在时间较短或管辖范围小不能代表现在的汝州,故不赘述。

地名不仅是人文记忆,更是一种文化,一种文明。地名文化已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愿此文对汝州乡村振兴有所启示。

转自:河南日报农村版

关键词:汝州,梁县,时期,管辖,汝阳,直隶,临汝
在线客服
customer service
联系方式
Contact information

热线电话 phone

138-1088-9948

上班时间
Working time

周一到周五
Monday to Friday

公司电话
Company telephone

138-1088-9948

二维码 Qr Code
线 customer service